当前位置: 新闻中心 -> 法院动态

我为群众办实事丨耐心“话聊”化纠纷 “线上”执行显温情

发布时间:2021-03-17 10:50:09




    为了减轻当事人打官司奔波之苦,在办案时切实为群众办实事、办好事,红岗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创新工作方法,利用不见面、“话聊”的方式,仅用十天时间就帮申请执行人要回了拖欠多年的养老、医疗保险金。

    “我东拼西凑了6万元交保险,这才能退休”

    “我们真是不想打官司,因为都是单位内部的事情,内部解决就得了。”即使现在说起整件事情,唐文华(化名)仍觉得是原单位把他们一步一步逼到了非走法律程序不可的地步。

    1993年,唐文华到红岗区某建筑公司上班,一干就是20年,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单位成立时,我就在,我对单位还是有感情的,要不也不能有后来的事情。”

    从1996年开始,该公司开始拖欠唐文华等人的养老、医疗保险。唐文华等人陆续开始找公司领导,要求尽快补缴保险金。“每次领导的答复都是‘没事,你那点儿钱对公司来说不算啥,到年末就给你们补上’。”唐文华说,就这样,一年拖一年,直到承诺补缴保险金的经理都退休了,他们的这笔钱也没补上。2013年,唐文华到了该退休的年龄,这笔钱还是没有着落。

    “不补缴保险也不能退休啊,所以我东拼西凑了6万多元堵这个窟窿,这才能退休。”唐文华说。和唐文华一样,李美玲(化名)在2018年退休时,也是自己补缴了保险。她说,其实单位的效益一直还行,既然领导答应了补缴这笔钱,他们相信领导,就一直等着,可是等来等去却一直没有下文。

    退休后,他们因为这事也没少跑,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。2019年,他们最终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。

    用线上、“话聊”方式开展执行工作

    2019年12月,经红岗区人民法院调解,唐文华等人与单位达成协议,约定在2020年12月前,该单位偿还唐文华等人之前垫付的保险金。

    唐文华等人认为这仍是单位的“空头支票”,于是,他们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,今年1月11日,此事进入执行阶段。

    为了减少当事人奔波之苦。“我们采取了电话、微信等方式进行沟通。”红岗区法院执行局执行法官孟庆达说。于是,那段时间他手机不离手,常是这面刚刚放下座机,那边又开始用微信或多方视频的形式把大家叫到一起沟通解决问题。在对被执行企业进行网上调查后,法官发现当时企业银行账户里只有少量余额,不够偿还几人垫付的保险金。可如果等账户进钱,时间可能又会延长。于是,孟庆达变换了一个思路。

    “我们注意到这家企业在某公司有债权即将到期,并且数额也足够偿还唐文华等人的欠款,所以我们及时与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联系,希望通过第三人履债的方式督促企业偿还本案欠款。”

    仅十天,申请执行人就拿到了欠款

    “同时,在跟这家欠钱单位负责人沟通时,我们也讲清其中的利害关系。如果不偿还欠款,除了冻结银行账户、查封财产外,还将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限制高消费,并将企业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。”孟庆达说,他们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,就是直接执行债权。

    “如果我们对债权进行执行的话,可能会影响它在其他企业的信用和将来工作的开展,这将对企业发展造成影响。”在电话沟通过程中,孟庆达也不断地跟对方摆事实,讲道理。经过多轮磋商后,欠钱单位终于同意支付欠款。

    从开始沟通到同意支付欠款,仅用7天时间。随后,这家企业又在3天内把拖欠已久的款项打给了唐文华等人,本案顺利执行完毕。

    红岗法院将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,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活动,引导干警增强群众观念,树牢宗旨意识,走好群众路线,主动请群众参与、让群众监督、由群众评价,完善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,切实解决群众愁难急盼的具体问题,司法为民、公正司法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


关闭窗口